1998年,侬辣海做啥?丨市民历史
1998年的上海,就像离你不远的桌子上罩着一只细纱做的菜罩子,隐约能看到里头那些冒着热气的碗碗碟碟。
就在那儿,却又回不去了。
1998年的大年夜是1月27日。
当时,7天长假的政策还没出台,上海人在大年夜里仍要按时出勤。
对了,这一年上海地铁只有一条线。
1998年
地铁2号线仍在建设当中
/吴文骥摄
大部分上海人的工作、生活半径都还在同一个行政区里。
这个大年夜的春晚总体比较平淡。
观众最期待的小品王是赵丽蓉老师,本山大叔的黄金时代还没到来。
至于《相约九八》那首歌,倒是让广大内地观众第一次见识了王菲。
那时候王菲的丈夫还是窦唯,窦靖童才2岁。
不过,当时的上海年轻人对这些港台八卦不算特别熟捻。
原因也很简单——渠道不多。
那是《上海电视》和《每周广播电视报》统领娱乐新闻的年代。
更受年轻人喜欢的东广《篇篇情》开播才刚一年。
这个大年夜,对于住在武宁新村的王晓冬(化名)来说,最大的事情不是春晚而是乔迁。
1996年底,王晓冬家原来住的武宁新村一带开始动迁。
据说是因为马来西亚一家房地产公司要来开发大商场。
王晓冬的父母托了不少熟人,拿到不错的条件便早早主动搬走了。
1997年一整年里,那一带的房子并没有被如期拆掉。
那家马来西亚公司因为金融危机没能来成,不过王晓冬家却因此受益,从一室户换到了两室一厅煤卫独用。
在1998年之前,动拆迁是上海人“调房子”很主要的手段。
话说“调房子”这个词,今天很少再有人讲了。
1998年初,王晓冬的娘舅注意到了一条新闻:1月份上海市房地产工作会议召开。
会上提出,年内实施房地行业的重大改革,其中之一是颁发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并试点。
1998年
货币分房方案
开始试点
这意味着商品房买卖要放开了。
吃年夜饭的时候,娘舅告诉王晓冬父亲,他有一些内部关系,可以搞到原来三湾一弄地块新商品房期房的优惠价。
一平方3000元出头,4000元不到。
王晓冬家刚刚搬好家,压根不会去想多屯一套房子的事情。
而娘舅嘴里的楼盘其实叫“中远两湾城”。
1998年秋天
潭子湾开始动迁
日后这里变成了“中远两湾城”
/王建平摄
三四千块钱在1998年算是什么水平呢?
1998年,是马宇从宝钢技校毕业后的第二年。
那一年,宝钢最先进的“1420电镀锡”生产线投产,他被分去了那条班组。
作为班组里最年轻的职工,马宇每月工资卡到手正好三千块,还不算其他津贴和年终奖。
宝钢当时还是上海人最“眼热”的单位,什么“外企白领”、“500强”,那都是后话了。
才20岁的马宇对“三班倒”的工作并不是特别适应。
就像这座正在打懒腰准备起床的城市那样,年轻人开始有许多自己的新想法了。
马宇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自学考。
因为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他办了一张上海图书馆的借书卡。
也是这一年,他忽然发现上图的一楼开放了免费上网的服务。
在上图,他第一次注册了自己的邮箱,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收件人是谁,马宇已经记不清了。
市民们在数码商店又看又试
买电脑
被许多家庭列入预算开支
现在回想起来,1998年正好是互联网时代的前夜。
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并发布了全新的彩壳imac;
谷歌?还没注册呢;
在美国嗅到机会的张朝阳倒是快了一步,1998年2月在北京注册了搜狐公司;
李彦宏则仍在举棋未定;
马化腾刚刚注册了腾讯公司;
至于马云,他还在二次创业的路上。
这一年和上海有关的互联网公司里,朱骏的第九城市刚刚成立,陈天桥则还在陆家嘴集团总裁办“御前行走”。
1998年,微软推出了win98。
英特尔也在这年发布了全新高性价比的赛扬处理器,大大降低了pc机的入户门槛。
于是,徐家汇的太平洋数码广场和百脑汇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
长宁区的张芳正在念高二。
她父亲为了鼓励女儿学习计算机,给她在百脑汇配了一台电脑,外加一台打印机,总共花了7000块。
这台电脑绝对是当时张家最值钱的家电之一。
但张芳每次上网之前,必须要征得父亲的同意。
个中原因,今天的孩子可能已经无法理解了。
一方面拨号会占用家里的电话线。
另一方面,拨号上网的价格不菲,动不动就上百元,一般工薪阶层在付账单时是要倒吸一口气的。
张芳还记得,她上的第一个网站叫“上海热线”,注册的第一个邮箱叫做“吸铁石”。
很快,张芳通过上网找到了港台的娱乐主页。
她甚至还把王菲和窦唯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打印了出来,特地带到学校去分享给女生们。
1998年,上海人心里记着两件大事。
一件是抗洪抢险。这一年,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地铁里出现了公益广告
呼吁市民支援灾区
/张春海摄
几个月里,电视台每天都在滚动播出抗洪抢险前线的电视镜头。
上海市民密切关注着洪峰的走势。
与此同时,上海市民也全力以赴发起了各类募捐。
所谓“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再贴切不过了。
另一件事是9月10日,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6航班因为起落架故障在虹桥机场进行了紧急迫降。
9月10日12:02分
发生故障的客机对准跑道
地面人员已作好抢险准备
最终迫降顺利无一人伤亡。
这件事第二年还被本地导演张建亚拍成了电影《紧急迫降》。
1998年的暑假,18岁的徐新跟父母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去到四川九寨沟。
一路都有新的旅客上来。
火车到四川的时候,新上车的旅客带来了世界杯决赛的消息——法国打了巴西3:0。
那年夏天
看法国世界杯
是上海球迷的一大消遣
1998年,上海大街小巷震天响的歌
▼
暑假尾声,徐新花了自己攒的200块压岁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只bp机。
这年5月,剃了短发的范晓萱出了一首新歌叫《数字恋爱》。
徐新便和女朋友模仿着里头的字符串约定了一些如“我想你”、“我到家了”、“饭吃过了伐”之类甜腻的数字暗号。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
恋人们用“拷机”
数字传情
徐新还记得,1998年学生之间谈恋爱最浪漫的玩法就是请女孩去吃麦当劳的薯条,或者去仙踪林、避风塘喝一杯珍珠奶茶。
至于k歌,1998年,上海的第一家好乐迪才刚刚开张。
吃薯条这件事,全因为当时流行的一部网络小说,里头的男主请女主吃了薯条。
这时候《流星花园》还没播,吃麦记薯条是学生们想象中顶配的浪漫了。
而那部风靡的网络小说里,女主角叫“轻舞飞扬”。
徐新的电脑也是1998年才配的。
他还记得电脑刚刚拿回家,新闻里就说有一种很厉害的病毒叫“CIH”,感染了电脑就会自动格式化。
那阵子吓得他连电脑都不敢开了。
1998年,《泰塔尼克号》被引进到国内。
《泰坦尼克号》
以3.6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在中国创造了票房神话
大光明、上海影城几乎场场爆满,甚至还有人连看几遍的。
人们议论最多的当然是英文原版中未删节的Rose玉体横陈的镜头。
在1998年的上海,那也是相当刺激的。
不过,当时电视在上海人的娱乐生活里仍占据统治地位。
上海人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无疑还是《智力大冲浪》。
这一年程雷已经被扶正做了主持人。
而和晶则在做一档新节目叫《有话大家说》,就是南方版的《实话实说》。
这档广开言路的新节目针砭时弊,上海人还是蛮买她账的。
这一年,王汝刚领衔的室内沪语剧《红茶坊》播出。
《红茶坊》热播
在荧屏外衍生出滑稽短剧
/金定根摄
这部戏捧红了名不见经传的陈国庆。
阿庆锱铢必较又任劳任怨的性格,上海人讲起来叫“戳气”。
海派滑稽也因此在之后的二十年里成功霸屏。
1998年,《还珠格格》在全国各地荧屏上刮起了一股旋风,连皇帝账都不买的小燕子爆火。
不过在上海,这部电视剧要到第二年才播。
没多久,上海的出租司机几乎都能指给你看传说中叶茂青送给赵薇的房子在哪里。
这一年,最流行的日剧是反町隆史的《GTO》。
看完《GTO》
很多女生
成了反町隆史的迷妹
2003年才被引进的韩剧《看了又看》开始在韩国播出。
中国观众还并不熟悉的《老友记》已经更新到了第五季……
这一年出生的小朋友,今年已经20岁了。
20年,弹指一挥间。
- END -
更多“市民历史”故事,点击下方图片
写稿子:戴震东/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杨 卓/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